教育部高度重視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既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又注重發揮實踐育人功能,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讓廣大青少年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一是開展基(營)地建設。教育部充分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未成年人校外活動保障與能力提升項目,支持建設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實踐教育基(營)地。先后組織遴選了622個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營)地,其中包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全國青少年井岡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一大批涉及愛國主義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為傳承和發揚烈士精神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結合社會實踐強化弘揚烈士精神。指導各地各校充分發揮各類社會實踐基地、青少年活動中心(宮、家、站)等校外活動場所作用,組織學生定期開展參觀體驗、紅色旅游等活動,結合公益勞動、社區服務、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將弘揚革命精神,緬懷革命先烈,踐行核心價值觀細化為貼近學生的具體要求。
三是加強家校社協同。指導各地各校利用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等載體,宣傳實踐育人的重要意義,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實踐育人觀念,改變重智育輕實踐的認知,推動營造“五育并舉”的良好氛圍。加強與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社區等相關部門和組織的聯系與配合,積極整合社會資源,共同營造實踐育人的社會環境。聯合全國婦聯制定《家長家庭教育基本行為規范》,針對不同年齡段兒童提出紅色教育指導內容,明確家長要注重子女品德教育,引導子女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
四是加強紅色教育宣傳引領。結合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會同全國婦聯等部門深入開展“頌黨恩傳家風”紅色家風故事接力宣講,“頌百年風華 傳紅色基因”2021全國家庭親子閱讀,推出“家風故事匯”系列音頻故事展播,引導更多家庭重視紅色文化熏陶,學習經典“四史”故事,做好兒童革命傳統教育。
五是健全經費籌措機制。教育部指導各地探索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共同承擔的多元化經費籌措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籌措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經費。2020年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部門研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教育收費管理的意見》,明確提出學校在完成正常的保育、教育教學任務外,為在校學生提供學習、生活所需的相關便利服務,以及組織開展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活動,對應由學生或學生家長承擔的部分,可根據自愿和非營利原則收取服務性費用。相關服務由學校之外的機構或個人提供的,學校可代收代付相關費用。
下一步,教育部將進一步豐富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工作內容,積極聯動紅色教育基地,做好中小學生紅色教育研學實踐工作,幫助中小學生培育良好品行,堅定理想信念。